當心理學變成雙刃劍:如何避免「矯枉過正錯覺」

下圖有兩個被淺藍色圓形圍繞的深藍色圓形,
在閱讀本文前,
請先判斷一下哪一個深藍色圓形比較大?


昨天,我在咖啡店遇到一位拿著與我同款 Pixel 手機的大叔,
當下,我對他自然而然產生了好感。

這種情感反應,其實在心理學上有多種理論解釋:
📌 相似性吸引效應 (Similarity Attraction Effect):
我們更容易被與自己相似的人吸引。
📌 內群體偏好 (Ingroup Favoritism):
人們往往對與自己屬於同一群體的人表現出更大的好感。
📌 社會認同理論 (Social Identity Theory):
我們的自我認同與所屬群體密切相關,這也會影響我們的情感反應。

這些理論告訴我們,
無論是支持同一球隊、擁有相同興趣,
還是使用相同品牌的手機,
這些相似之處都能讓人們彼此產生好感。

當我意識到自己對這位大叔的好感來源於這種心理機制後,
就試圖矯正這種心理偏誤。

「後設的我」提醒我,
這位大叔只是拿著跟我一樣的手機而已,
我不應該因此過度提升對他的好感。

經過這麼一提醒,
後來這位大叔的一言一行都被我嚴格檢視。
結果甚至對他產生了負面的評價。

我如果沒有看到他拿的手機,
我對他的評價說不定會是正向的。
但我為了壓抑「與我使用同樣手機」所衍生的好感度,
反而用力地矯枉過正,
把原本不需壓抑的好感也壓抑了。

本來是為了反制錯覺所做的思考,
反而造成了新的錯覺。
這種新錯覺,我稱之為「矯枉過正錯覺

這種矯枉過正錯覺是種「第二錯覺」,
會依附在各種第一錯覺存在。
而且這種錯覺特別容易發生在對心理學理論熟悉的人身上。

例如我觀察到一種「反暈輪效應(Anti-Halo Effect)」:
當一個人在特定領域表現優秀時,
熟悉暈輪效應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對這個人在其他領域的好感是由暈輪效應引發的錯覺

他會心想:
我之所以覺得這個人在其它領域也很優秀,
是因為我正在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
他實際上應該沒有我感覺到的那麼好!

這,就是一種矯枉過正錯覺。

這樣一來,即使這個人在多個領域都表現優秀,
也可能被有「矯枉過正錯覺」的人一筆抹殺,
忽視其真實的能力。


你是不是也覺得左邊的深藍色圓形比較大呢?
你答對了!

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見山是山、還是見山又是山。

不過如果你認為這兩個圓形一樣大,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算一種「知識的詛咒」呢?